3月6日,全國人大代表、北醫三院骨科劉忠軍教授所在的寧夏代表團召開全體會議,審議政府工作報告。
會上,作為一個連任四屆的老代表,劉忠軍在發言時表示,近年來,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創新驅動發展策略的引導下,醫療科技創新碩果累累,許多創新產品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或領先水平。以骨科專業領域為例,3D打印手術植入物、骨科手術機器人等創新產品已經在臨床醫學領域起到推動外科技術進步的重要作用,并惠及越來越多患者。
然而,從臨床實踐的角度來看,上述產品的創新性設計源于中國醫學及工程技術專家,但生產這些產品的關鍵設備,以及主要原材料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賴國外進口。
“目前不少醫療科技創新項目還存在明顯局限性,所謂創新還只停留在產品制造全鏈條的某一節段上”。劉忠軍說,在制造創新產品工業流程中的核心技術方面,我們仍然受制于人,隨時可面臨被“卡脖子”的風險。
不過,劉忠軍認為,經過近些年來的發展,國內醫療科技創新的能力不斷加強,前不久已有采用國產設備、國產原材料采用3D打印技術制造出創新產品并成功應用于手術治療的案例,表明提高創新產品國產化程度的目標是可以期待的,但亟需國家相關政策和措施的有力支撐與鼓勵。
對此,劉忠軍提出兩個建議。
第一、在醫療科技創新項目立項、審核與驗收的各個環節上,應將創新產品形成鏈條中的自主創新水平及現有或可預期的國產化程度作為重要評估指標,優先支持國產化程度高的科技創新產品項目,尤其那些從產品設計、原材料到制造裝備均有國產化規劃與前景的項目。另一方面,對已經成功應用于臨床的醫療創新產品,應制定相應政策,鼓勵其進一步拓展項目,深度研發,以提高國產化程度。
第二、多數創新型醫療產品往往由于技術復雜、先進,對制造設備以及原材料的要求較高,研發國產設備或材料需要較高資金及人力投入,如能對初期國產設備所生產的產品施行給予補貼或減免稅收等政策,或可調動其相關企業的積極性,加速實現醫療創新產品國產化的進程。
談及深化國家重點科研項目管理,劉忠軍表示,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國家對科技創新的投入不斷加大。5年來,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從2.1%提高到2.5%以上,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60%以上,創新支撐發展能力不斷增強。其中,國家重點研發項目的立項與執行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然而,回顧上述重點研發項目的執行情況時不難發現,有些項目完成優質,取得豐碩成果,甚至使某一學科領域的科學問題取得重大突破。有些項目卻并未取得預期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使寶貴的科研經費‘打了水漂’。”
劉忠軍認為,如果將科研項目完成較差認知為屬于科學研究允許失敗范疇,則高質量完成的項目未能獲得應有激勵和后續支持的現狀則有些令人遺憾。值得給予相應的關注與思考。
基于此,劉忠軍建議對國家重點科研項目的管理進行進一步深化。主要措施為,在對相關項目進行中期評估審核的基礎上,明確建立項目終審時的評優及激勵機制。比如:為終評為優秀并具有顯著研發前景與重要科學或產出價值的項目開辟再次申報及專門評審的途徑。
劉忠軍表示,執行優秀的項目已顯示出其自身研發價值及團隊的綜合實力,繼續深入研發獲得重大成果的機會較高。
“建立上述激勵機制可在很大程度上增加重點研究項目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激發科研團隊探索與研發的積極性,同時顯著提高科研基金投入的產出效果。”劉忠軍強調。
注:文章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